作者:admin人气:0更新:2025-09-21 16:30:12
“殷商时期的‘盂国’,睢县现在的盂地,是殷商时期水族的聚居地,当年就有‘锦’和‘绣’,(织的为‘锦’,刺的为‘绣’),东汉时期‘襄邑’(如今的睢县)的纺织十分发达。这些都与现在三都马尾绣有渊源,可以说,水族文明与殷商文明一脉相承。”7月15日至18日,“马尾绣?都匀毛尖相约百年”活动采访组在河南省睢县采访期间,睢县文史专家胡进才先生反复表达上述观点,使贵州高原千里迢迢来的我们,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殷商时期的“盂国”,一身锦绣,雍容大度。
黔南日报记者在“马尾绣都匀毛尖相约百年”河南睢县的采访途中
而水族迁出盂地后,也带走了殷商时期的“绣”——经过千百年的跋山涉水,走过千山万水,当年的“绣”却依旧“活”在如今水族日常生活中,被称为刺绣的“活化石”,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:水族妇女心灵手巧,几乎人人都能刺绣,被誉为“绣娘”的她们在日常生活中,把三五根马尾和棉线缠绕在一起,用缠、滚、裹等动作,使马尾和棉线融为一体,形成新的线,在水族土布上刺绣,或穿戴在身上,或绣成艺术品,绣品皆充满浮雕的质感,图案千姿百态,活灵活现,是研究水族民俗、民风、图腾崇拜及历史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。
黔南日报社向睢县赠送三都水族马尾绣
几千年的沧海桑田,如今的睢县境内已经没有了当年的“马尾绣”,因此,黔南日报社在三都水族自治县请“绣娘”绣制了一幅“龙凤吉祥”的马尾绣,采访组带到睢县,并赠送给睢县博物馆收藏,请中原地区的同胞欣赏过去的“锦绣”,续写西南山区与中原腹地的精湛技艺与古老文脉——睢县宣传部副部长黄业波从本报记者手中接过马尾绣,并赞美三都马尾绣精美且珍贵,将把马尾绣珍藏在睢县博物馆里,向中原地区的观众展示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原始刺绣艺术。
相隔千万里之外的三都马尾绣回到了睢水流域故里,随采访组一起来到睢县的三都水族作家潘国会很是欣慰,认为胡进才先生的研究,为水族马尾绣找到了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:殷商文明。潘国会说,水族被誉为从远古走来的贵族,是有很多根据的,马尾绣就是证据之一,而向睢县赠送三都马尾绣象征着一种古老文明的回归,表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有序,中华民族一家亲。
(编辑:赖涵 审核编辑:邹骐聪)
标签:锈钳不钢坩埚
本站和 最新资讯 的作者无关,不对其内容负责。本历史页面谨为网络历史索引,不代表被查询网站的即时页面。